其他

互联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2017-01-17 Vici 稀有之有


上集回顾

亚伦逝世后,蒂姆·伯纳斯·李爵士(Sir Timothy John "Tim" Berners-Lee) 为其撰写悼文。

李爵士是亚伦的忘年交。

同样的天才,也同样的伟大。

二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


蒂莫西·约翰·“蒂姆”·伯纳·李爵士,万维网的创始人。

于1989年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并正式命名为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开启了信息时代新纪元。 



概貌

Vici一直觉得,长得好还能收下心做研究的人,要么是周伯通要么是谢尔登。

毕竟这是个你不烦人人要烦你的世界。


但!李爵士是个例外。



他不仅有颜有才、心智超常、情商非常,还有一切英国绅士该有的美好特质——引用2004年“最伟大的英国人”大奖对他的提名词——害羞、谦逊、敏锐的幽默感,以及英式特色——中年秃顶。


因为他的成就与这些英国人的特质,2005年1月27日,李爵士被评为2004年“最伟大的英国人”。


当然,提名词中没写“中年秃顶”。

那是我写的。


我觉得对于有颜有才的中年男人,微秃是种认可。

类似共济会的宝剑,是种标志。


比如......


吴彦祖



威廉王子



李爵士


经历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于1955年6月8日出生于伦敦。


大多数互联网天才的父母都是他们的启蒙者。

李爵士也一样,并且他的父母都参与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电脑的建造。


中学毕业后,李爵士进入牛津大学攻读物理学士学位。


比起那些出生就开挂,幼年就爆表的天才——比如12岁就用维基建成网站的亚伦,8岁就发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高斯——爵士的少年时代简直没有惊喜,甚至平稳得有些无趣。


读大学期间,爵士开始不停地思考,是否可以找到一个"联结点",就好比人脑,能够透过神经传递、自主作出反应。


最终,作为一个物理系的学生,他成功编制了第一个高效局部存取浏览器"Enquire",并把它应用于数据共享浏览等。


天才们往往年少成名、离经叛道、循着惊世骇俗的路子折腾。

成年后也大多选择特立独行、大起大落的人生。


但不仅是幼年没有惊喜,李爵士的成年生活也相当平稳。

毕业之后,爵士供职于一些高技术公司,从事集成电路和系统设计研究。


干了一段时间,198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爵士来到瑞士的日内瓦,进入著名的由欧洲原子核研究会(CERN)建立的粒子实验室。


此处必须强插个广告:该实验室的首席研究员正是我华人之光——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


丁肇中先生


1980年代后期超文本技术已经出现。但超文本只是一种新型的文本而已,没有人能想到把超文本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网络上来。


李爵士在这个实验室里潜心研究,试图建立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网,以彻底打破信息存取的壁垒。


 “为什么不可以经由电脑文件相互联结形成超文本呢?”作为学炸,爵士眼前一亮,“如果实验成功,就可以把这个构想和技术应用到全世界。”


说干就干。

但是搞研究这种事,学术牛X还不够,还得要经费啊。


于是,1989年3 月,爵士向欧洲核子研究组织(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Nuclear Research, CERN)递交了一份立项建议书,计划通过超文本技术(Hypertext)把CERN内部的各个实验室连接起来。


然而,这个划时代的提议在CERN居然没被通过。主要是因为CERN是核物理实验室而非计算机网络研究中心。


天才总是孤独。

他们的智商和远见,常人往往无法理解,后知后觉。


好在爵士是个“稳妥的老实人“啊。耐性十足。

他回到实验室,闷头重来。


经过2个月的时间,爵士修改好建议书,又交了上去。

这次,终于得到了上司的批准 (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白CERN批不批准的原则是什么,改了建议书也还是申请在核物理实验室里搞计算机网络的研究啊)。


反正是批准了。

于是爵士用经费购买了一台NEXT计算机,就这样开始了他伟大的征程。


1989年,爵士成功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Web服务器和第一个Web客户机,并为它命名为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我们熟悉的www。

1991年,由CERN首次发布,立即引起轰动,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抉择

这个时候,李爵士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


发明万维网后,爵士可以为这项发明申请专利,又或者成立公司销售网络软件浏览器等等,以此牟利问鼎首富。


倘若做此选择,他并不缺乏商业眼光和本事。当时的大生态环境也鼓励将科技商业化。


早在1992年,李爵士和他的研究伙伴曾向欧洲权威律师咨询,考虑成立"网软"公司(Websoft)销售网络浏览器软件。


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商业牟利。


一年后,马克·安德森才和团队开发出MOSAIC浏览器并注册公司,成为互联网热潮的火种之一。


1994年,马克与视算科技(Silicon Graphic, SGI)的创始人吉姆.克拉克成立“MOSAIC Communication Corp”。这就是后来凭借其生产的同名网页浏览器Netscape Navigator而闻名于世的网景通信公司(Netscape Communications Corporation)。


爵士放弃商业化的原因很简单。


以他的学术能力和远见,爵士很快就预见到:一旦他的浏览/编辑器问世,势必引起网络软件大战,使国际互联网陷入割据分裂。

长远必将影响互联网的普及。


那么,是选择财富垄断,还是选择万网互联?


没有过多犹豫,李爵士选择了实现理想,推动万网互联。


是的,天才总是孤独。

天才也总是任性。这种任性叫做格局。


最终,李爵士选择了将此划时代的技术无偿向世界开放。


他也没成为什么富翁,至今过着朴素的生活,继续在大学任着教,做着科研,读着书(是真的在读书,不停在修各种学位)。




争议

关于万维网的发明,当时曾有些许争议。


万维网的出现并不是平地炸起惊雷。

当时许多人都在探索网络互联的技术。

李爵士与他发明的万维网都不是唯一。


然而,最难的就是打破定式,创新思维。


就像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敲破鸡蛋竖起来后,谁都觉得不过这样而已,但竖起来之前,很少有人能突破思维的局限。



听着很老套。但最高级的智慧原本就最质朴。


大道至简,谓之经典。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回到西班牙,成了西班牙人民心目中的英雄。国王也把他当作上宾 。

可是很多贵族仍然瞧不起他,认为他不过只是发现了个已经存在的东西。

一次宴会上,又有人当中挖苦他。哥伦布就随手拿了个鸡蛋,问有谁能把这个鸡蛋竖起来立在桌子上。

许多人自告奋勇尝试,但是一放手,鸡蛋立刻倒了。

最后,鸡蛋转回哥伦布的手上。他把鸡蛋的一头在桌上轻轻一敲,敲破了一点儿壳,蛋就稳稳地立在了桌子上。

挑衅者叫起来:“就这么简单而已啊?弄破鸡蛋竖起来谁都会啊。”

哥伦布答:“是我做了之后,你才觉得简单。”

挑衅者仍不满意:“你没说能把鸡蛋弄破啊。”

哥伦布答:“我也没有说过不能把鸡蛋弄破啊。我只是让你把它竖起来。”



另外,关于李爵士对互联网的贡献在当时也有些许争议。


早在1960年,国际互联网就诞生了。只是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从1960年Leonard Kleinrock发表《泛通讯网络的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 in Large Communication Nets>),到美国科学家Lawrence G. Roberts发表第一篇关于ARPANET设计的论文《多个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间通信》(<Multiple Computer Networks and Intercomputer Communication>),互联网一路发展。


跨越60年代70年代到80年代,到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建立合作网络成功连接耶鲁大学作为第一个节点,再到1989年,李爵士的申请获批,再到2年后,CERN发布World-Wide Web (WWW),“互联网”一直在慢慢进步。


即便在那之后,也未曾停步。


此处再强插一个广告:MIT必须高亮置顶!


说起科技一流学府,MIT当仁不让。

上面几位都跟MIT有关系:Leonard Kleinrock毕业于MIT,Lawrence G. Roberts毕业于MIT,李爵士在MIT领导实验室做科学研究。


MIT


因此,说李爵士是互联网的发明者并不准确。

甚至在维基百科上,将“互联网之父”的官方认可给了Lawrence G. Roberts。


但李爵士是万维网的创始人,而万维网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他放弃了将万维网等一系列技术和构想申请专利进行商业牟利,舍弃了唾手可得的惊世财富,从而实现的互联网的普及。


所以他对互联网的发展功不可没。


直到今天,许多主流媒体仍然称他为“互联网之父”。


无关成与败,得与失,只在取与舍,理想与欲望。



社会认可

以下是爵士的个人成就。简直就是按年代在刷奖。


1994年

成为万维网名人堂的成员之一(仅有六名)。


1995年

赢得凯尔贝基金会 (Kilby Foundation) 的“年度青年发明家 (Young Innovator of the Year Award) 奖项”。


获得了由美国计算机协会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ACM) 颁发的“软件系统奖 (The Software System Award)”。


被英国电脑学会 (British Computer Society, DFBCS) 评为杰出学者 (Distinguished fellow)。


1996年

获得南安普敦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荣誉学位 (Honorary degree)。


1997年

因他在全球计算机网络方面作出的贡献,获英女王颁发大英帝国官佐勋章 (Offic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OBE)。


1998年

获得艾塞克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1999年

被《时代杂志》(Time Magazine)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100个人物 (100 Most Important People of the 20th century)”。


2000年

获得公开大学 (The Open University)荣誉博士学位。


2001年

被评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被评为美国文理科学院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学者。


2002年

获得由英国皇家艺术协会 (Royal Society of Arts, RSA) 颁发的“阿伯特勋章 (Albert Medal)”。


被“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BBC)评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 (100 Greatest Britons)”。


2003年

因他对万维网发展的开创性贡献,获得由计算机历史博物馆(Computer History Museum)的“研究奖 (Fellow Award) ”。


2004年

4月获由芬兰技术学院 (Technology Academy Finland) 颁发的“千禧技术奖 (Finland's Millennium Technology Prize)”。

李爵士是此奖的首位获奖者。

由芬兰总统亲自颁奖。

奖金高达一百三十万美金。


7月获颁大英帝国爵级司令 (Knight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 KBE),获封为爵士。


2004年

获得兰开斯特大学 (Lancaster University)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2005年

被评为“2004年最伟大的英国人(Greatest Briton of 2004)”。


2007年

与艾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一同,并列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评选的“最伟大的100名在世天才(100 greatest living geniuses)”榜首。


6月,获颁功绩勋章 (Order of Merit)。

功绩勋章直接受封于英女王。

只有受此封者可在名字后面加上后缀O.M.全世界仅有24位此功勋的在世受封者。



2008年

因构思出万维网,并进一步发展万维网,获得“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颁发的“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奖 ( IEEE/RSE Wolfson James Clerk Maxwell Award)”。


获得曼切斯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9年

4月获得马德里技术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4月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6月, 获得威比奖 ( Webby Award)颁发的 “终生成就奖(Lifetime Achievement)”。


10月,获得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荣誉博士学位。


2010年

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玻尔尼尔斯奖章 (UNESCO Niels Bohr Medal)”。


2011年

3月成为首批(共3人)获得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奖 ( Mikhail Gorbachev award )”的人。

获奖理由:改变世界。



5月获得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入选“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 Intelligent Systems)”评选的“人工智能名人堂(AI's Hall of Fame)”。

获奖理由:对人工智能体系的贡献杰出。


2012年

入选“互联网名人堂 ( Internet Hall of Fame)”。


7月,在201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典礼受到了表扬。


被阿曼苏丹王(The Sultan of Oman)授予“苏丹卡布斯级别之文化科学与艺术 (The Sultan Qaboos Order for Culture, Science and Arts)”第一等级 (First Class)。


2013年

获得圣安德鲁斯大学(University of St Andrews)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作为五位互联网和网络先锋(Internet and Web pioneers)之一,获得“伊丽莎白女王工程奖( Queen Elizabeth Prize for Engineering)”。


2014年

获得耶鲁大学工程技术荣誉博士学位。


获评“伦敦市自由”荣誉市民 (Honorary Freedom of the City of London)。


获英国之光颁奖礼(Pride of Britan)颁发“杰出成就奖(Special Award for Outstanding Achievement)”。


与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吉米·威尔士 (Jimmy Wales) 共同获得由穆罕默德·本·拉希德·阿勒马克图姆基金会颁发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知识奖Shaikh Mohammed bin Rashid Knowledge Award”。

此奖旨在表彰为全世界知识传播与创造做出显著贡献的人。


2015年

在瑞士苏黎世获得“戈特利布·杜特怀勒奖Gottlieb Duttweiler Prize”。


被评为“ Order of the Cross of Terra Mariana ”第一等级。

此奖始于1955年,用来纪念爱沙尼亚独立。

也由总统颁发来奖励为爱沙尼亚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外国人。


获得“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奖John Maynard Keynes Prize”。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是西方著名经济学家,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之父”。




蒂姆·伯纳斯·李爵士


这些奖本来不需要详列。

大部分读者并不会细看,顶多浏览一眼然后凭感觉get到这段在讲爵士拿奖拿到手软。


但我还是默默数着羊驼写完了,并尽可能的配上了注解。

因为这些细节就像是“自由女神的后脑勺“——不是火炬不是冠冕不是《独立宣言》——而是你甚至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也不用见到的她的后脑勺。

然而,这些部分对整体影响很大。


从这些奖,能看出爵士的为人。

比如爵士勤奋好学非常人可比,名震江湖后仍然吭哧吭哧的啃书本(共获得11个学位)。

比如爵士并不是书呆子只关心技术,他还曾为爱沙尼亚共和国做出卓越贡献(获得爱沙尼亚共和国功勋认可第一等)。

这些主流报道并无渲染。

只能从他获得的荣誉里找寻蛛丝马迹,然后查找奖项背后的意义。


只有通过这些细节,才能看到更丰富更真实的李爵士和他的人生。



每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个时代的特色和使命。

那个年代的人毕竟不同。

他们的父辈经历过战争,把使命和荣誉看的比性命重。

他们经历过战后的蓬勃繁荣、诸物复兴、社会洗牌(婴儿潮、美国崛起

上层建筑重塑、多种主义争奇斗艳……),把道德感、价值观和社会贡献看得比个人得失重。

交流电之父尼古拉斯·特斯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等,都是放弃一己私利为时代为世界作出了贡献的人。


特斯拉



袁隆平


这些时代赋予人的特性难免会约束他们的受想行识,但是这个时代的人也因此有一份独一无二的厚重和担当。


如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

这样的人也愈发绝世稀有。

 

发明了万维网却放弃以此带来的巨额财富,选择将技术和发明无偿向世界开放,从而实现了互联网普及。

成名前后始终如一。为师则勤教不辍,为生则苦学不怠。

关心科技与科技以外的世界。身体力行的在他身处的时代,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塑造更好的世界。


这就是蒂莫西·约翰·“蒂姆”·伯纳·李爵士和他平稳却壮阔的人生。


成就无非早晚,灵魂必须灿烂。





文章来源:稀有之有

图片来源:互联网

背景音乐:<One of the brightest stars> by James Blunt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